News

臺漫繽紛綻放日本「BLOSSOM」臺漫展於兩大動漫聖地揭幕!

▲(左起)漫畫家常勝、簡嘉誠、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主任曾鈐龍、駐日大使李逸洋、漫畫家參議員赤松健、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事務局長勝島啓介、漫畫家高妍、AKRU、星期一回收日、韋蘺若明於展覽主視覺前合影。

為了多層次行銷臺灣的優質漫畫,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今年特別和日本動漫界指標性場域「角川武藏野博物館」與「安利美特池袋本店」合作,從內容跨域應用端、通路端雙管齊下推廣臺漫,於10月11日至27日在兩地推出「-BLOSSOM-台漫満開.百花繚乱」展覽,展出臺灣漫畫家的作品及跨域成果,宣告臺灣迎向「臺漫新時代」。10月14日在角川武藏野博物館3樓EJ動漫博物館辦理開幕式,駐日大使李逸洋、日本知名的漫畫家參議員赤松健、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事務局長勝島啓介,以及本次參展的常勝、韋蘺若明、高妍、簡嘉誠、AKRU、星期一回收日等6名臺灣漫畫家共襄盛舉。


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展區入口主視覺空景


▲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展區設有留言區讓觀展民眾寫下心中對臺灣的形象。


▲(左起)常勝、AKRU、高妍、星期一回收日為本次展覽所繪製的作品。


▲(左起)簡嘉誠、韋蘺若明及常勝特別為本次展覽所繪製之作品。

駐日大使李逸洋致詞時表示,漫畫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交流橋樑,日本跟臺灣都有許多熱愛漫畫的粉絲,臺灣年輕人喜歡漫畫已經形成一個風潮,而臺灣的漫畫家連年受到日本國際漫畫獎的肯定,獲得很高的評價。這次邀請這麼多國內優秀漫畫家來日本辦展,希望能夠透過他們的畫筆,傳遞臺灣文化的美好,讓更多的日本讀者愛上臺灣漫畫。


▲駐日大使李逸洋參觀展覽,拿起漫畫書閱讀。

漫畫家參議員赤松健一到現場,與6名臺灣漫畫家見面的話題,就是詢問他們用什麼樣的軟體來繪圖?由於他擔任日本國際漫畫獎評審多年,在致詞時也盛讚臺灣漫畫家的作品相當精采,並致贈他的國會日記漫畫作品給駐日大使李逸洋。

本次展覽的主視覺,以百花齊放的意象譬喻臺漫旺盛及多元的創作力,並且選擇臺灣巷弄內常見的扶桑花、玫瑰等各式花朵呈現,設計本次主視覺的,是臺灣首位獲得日本國際漫畫獎金獎的漫畫家韋蘺若明。她表示,近年來在文化部及出版業界的努力下,臺灣漫畫有了很大的發展,她希望把這種百花齊放、色彩繽紛的臺漫風景傳達給日本的民眾,所以才以此作為主視覺的主題。

開幕式結束後的分享會,6位漫畫家與現場觀眾互動,介紹他們此次特別為展覽所畫的作品,並分享他們最喜歡的日本食物、漫畫家及作品,例如簡嘉誠表示,他喜歡北條司的作品《城市獵人》,因為他將寫實與漫畫的誇飾風格,取得很好的平衡,現場觀眾聽得津津有味。高妍也不忘提醒現場觀眾,臺灣漫畫家已經有多部作品有日文版發行,若是有到書店,也希望大家可以找一找瀏覽一下。


▲(左起)簡嘉誠、星期一回收日、韋蘺若明、常勝、AKRU、高妍等6位漫畫家與日本民眾分享創作點滴。

「-BLOSSOM-台漫満開.百花繚乱」展共分2個展區,有鑒於臺漫近年來在日本國際漫畫獎,以及跨域改編多有嶄獲,所以特別在「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展出10部「日本國際漫畫獎」獲獎作品,並呈現臺漫跨域改編為真人劇、廣播劇、遊戲、桌遊的40部臺漫作品,6名漫畫家也為本次展覽繪製「臺灣日常風景」原創畫作,同步於館內展出。


▲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展區一隅。


▲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展區觀展民眾。

另一個展區則是日本最大的動漫商品連鎖品牌「安利美特池袋本店」,展出13部臺灣具代表性的BL(Boys' Love)及GL(Girls' Love)作品。臺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專法的國家,且近年臺灣的BL、GL漫畫作品,也受到日本關注並翻譯為日文出版,希望能藉此打進日本市場。10月18日晚間在「安利美特池袋本店」還有臺灣漫畫家MAE與日本ためこう的座談會,兩位擅長BL題材的漫畫家,為了此次活動特別合作繪製的作品,也將於座談會時公開。


▲池袋安利美特展區。


▲參觀池袋安利美特展區之民眾。

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表示,透過本次的展覽,可以加強臺、日漫畫家的交流並透過不同的通路行銷臺漫,相信可以將臺漫百花齊放的現況傳遞給熱愛漫畫的日本朋友們。

 

「-BLOSSOM-台漫満開.百花繚乱」展覽資訊

 

●角川武藏野博物館

地點:EJ Anime Museum(EJ動漫博物館)(埼玉縣所澤市東所澤和田3-31-3)

時間:10月14日至10月27日,10:00-18:00(每週二休館)

官方網頁:https://kadcul.com/

 

●安利美特池袋本店

地點:3樓特展區(東京都豐島區東池袋1-20-7)

時間:10月11日至10月27日,週一至週五11:00-21:00、週六日及國定假日10:00-20:00

官方網頁:https://ex.animate.co.jp/zh-sc/shop/ikebukuro/

 

資訊來源:文化部-文化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