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課堂筆記】社群 ON AIR 📢 漫畫家的經營心法大公開!

3月28日的漫基講堂:社群 ON AIR 📢 漫畫家的經營心法大公開,請到兩位漫畫家《三個不結婚的女人》漫畫家 日下棗 以及《妖怪五星好評》漫畫家 謝東霖 與大家分享經營社群以及如何運用在創作當中的多年經驗!整理了一些實用的重點心得作為課堂筆記分享給大家!

謝東霖老師表示經營社群的心態相當重要,建議盡量不以自己是這個社群的「主人」而讀者是「客人」的邏輯去思考,可以把自己當作是這個社群的「其中一員」去看待。如果在社群上總是強勢的主導互動,很容易就會吵起來,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也可能變質。好好了解社群的追蹤者是為了什麼來follow自己?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什麼樣的內容可以讓追蹤者願意一直看自己的貼文?創作者需要慢慢調整創作內容的比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步調以及創作模式。謝東霖老師的經營心法以創作面向來說,可以分成四大重點:

1. 主動投稿

謝東霖老師最初的起步是主動投稿到不同的網站,若是成功刊載,就會加到自己的履歷,例如投稿過蘋果日報副刊。這樣不僅可以吸引頻率相近的追蹤者,也能透過網站刊載獲得其他相關網站的注意。因此,給剛起步的作者建議,不要覺得主動曝光自己的作品很丟臉、很害羞。

2. 社群風格轉換

風格轉換會有陣痛期,這關乎於個人品牌經營,所以要慎重思考自己想呈現給讀者什麼樣的創作風格。

3. 社群的圖文需要特別設計

因應不同的裝置載具/連載平台,老師會特別設計字的行距/大小,圖片也會考量在社群上閱讀起來的模樣,找出一個適合的規格,讓讀者不用去放大縮小就能舒適閱讀、好好享受漫畫!而謝東霖老師從過往的廣告工作經驗分享到,廣告業者最怕引導觀眾去做某些動作才可以獲得訊息,愈多操作步驟越容易篩選掉一些讀者,這樣會很可惜。所以在相關的規劃上可以簡化步驟,讓大家不會因為繁複的過程而放棄接觸一個新的作品。

4. 設想讀者會想主動分享的內容

偶爾會在漫畫裡放一些能引發討論的社群話題(例如:南北粽之爭),並設想哪些內容是讀者會想分享的內容,讓貼文可以有互動,增加作品的熱度以及流量。

謝東霖老師說「做社群要很靈活,而不是一招打天下」,需要符合各種創作的階段靈活變更策略!可以透過社群經營更了解自己的讀者輪廓,但經營社群只是一個方法,還是需要維持並逐步提升作品的品質。另外也提醒大家,每一次在社群上與讀者們互動時,一定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因為文字沒有溫度,很容易會因為理解程度不同或是立場不同而造成彼此的誤會。關於抖內與小額贊助的部分,千萬不能情勒讀者叫他們抖內你,讀者在網路上看到一部作品覺得開心、希望給予支持,看了喜歡再投錢是最好的!如果在開啟小額贊助之前,能夠提供試閱內容,就可以讓讀者對作品有更多的了解!
𖤐𖤐𖤐小提醒:有時候無法推動讀者付費,是因為讀者不知道你葫蘆裡賣什麼藥,因此不願意下單

 

日下棗老師給予創作新手的建議分為起步期和穩定期,起步期的時候建議創作者每週更新 3 次,提升曝光與熟悉度。進入穩定期之後,再逐步調整更新頻率與創作模式,嘗試更深入角色的描寫。而講座過程中,也提到自己最初想嘗試用社群曝光作品,曾向出版社提出連載前兩回是否能開放試閱,但未被採納。而後開始思考自我行銷的可能性,到後面決定自行經營社群,選擇了大眾面向的Facebook與宅圈面向的Plurk作為經營的平台,並以 BL 的題材開始著手。經營自我品牌的過程當中,確保收入來源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去思考如果漫畫是免費提供觀看,那收入要從哪裡來呢?在臺灣可以透過擺攤、出同人本等方式補充經濟來源。而日下棗老師也將自己經營社群的歷程分為「月刊形式」、「嘗試新形式」、「集經驗之大成」這三個階段:

1. 月刊形式:《似逝而非》

社群連載採月刊式連載(每月30頁),第一回的迴響很大,但更新頻率下降造成後續讀者流失,分析流失的原因有三點:

  • 閱讀門檻:因內容是漸進式的,因此讀者要先讀過第一回,才能了解故事走向,因此迴響會隨著時間與回數的增加而逐漸下滑
  • 更新稀疏:一個月更新一次,一年更新十二次,讀者黏著度無法增加。
  • 中斷連載:連載至第四回後,接到出版社邀請而改畫影視改編作品《積木之家》,導致社群連載中斷一年,發現中斷會削弱完整敘事的效果,因此思考其他創作與發布模式。

2. 嘗試新形式:《錦繡年代》

採「短篇單元劇」的型式進行創作,設計了 7 個主題、總共 7 篇漫畫。這樣的社群連載之優勢在於能吸引到不同的讀者、較易維持曝光度。但同時也發現「短篇故事難以建立角色厚度」,角色魅力不夠導致無法產生讀者黏著度(不像《似逝而非》作品中的角色那樣強烈、有記憶點)。

3. 集經驗之大成:《三個不結婚的女人》

(1) 創作策略轉變:

  • 先設定角色人設(而非故事劇本)→ 增強角色魅力
  • 再決定題材(單身、不婚)、平台(選擇主流 IG 而非漫畫平台)

(2) 採用 IG 四格模式發表,因應平台限制(方形+10張),主打非漫畫閱讀者

(3) 利用四格擷取精華片段 → 緊湊、易讀、容易吸引新觀眾

而《三個不結婚的女人》即便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創作階段,也需要適度調整經營策略,因為長期連載後會出現「說相聲感」與「用梗疲乏」,便決定拉長創作篇幅、深入角色面向。而因為已經有粉絲基礎,就能開始描繪更完整的劇情與角色層次。日下棗老師的社群經營策略從傳統出版社連載 → 自營社群 → 試驗不同題材與平台格式(如 BL、短篇單元劇、四格喜劇),逐步摸索出「角色魅力+輕巧平台語言」的創作經營模式,不斷調整節奏與形式,持續學習與應用各種創作方式、在臺灣漫畫生態中找出合適的經營之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