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你的2025四格預測!今年的你運勢如何?MOJOIN年末大賞讓漫畫、小說告訴你!
▲《月亮的名字》於台東史前館舉行新書座談會。
「名字,是辨識世間萬物的方法,也是存在的證明。」
走訪博物館或美術館時,展品旁的指示牌往往是重要的指引,得以讓參觀者清楚知道作者、年代、材質等資訊細節。但這些訊息是如何建構出來的?它們又位在藝術史裡的哪個位置?去年以《湧與浪:自由中國號》獲金漫獎的漫畫家狼七,今年再完成新作《月亮的名字》,故事環繞在主角小黛努力追尋之後,讓失去創作者名字的藏品,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
▲《月亮的名字》在台東史前館舉行新書座談會。
《月亮的名字》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漫畫家狼七與蓋亞文化攜手合作,狼七進行了大量田調與取材功課,漫畫腳本與排灣族語也經過史前館專業監修。這也是繼漫畫家曾耀慶的《玦:孿生》之後,史前館與蓋亞文化合作的第二本文史轉譯漫畫,同時獲得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歌手阿爆(阿仍仍)、漫畫家AKRU、漢寶包等真摯推薦。
故事設定在2016年前後的台灣,任職於博物館的研究員小黛,在館藏中發現一件1920年代的木雕作品。那件人像木雕藝術品是日本探險家在屏東一帶蒐購而來。該作品刀工和立體感都較其他作品突出,但卻呈現無法自行站立的姿勢。更讓小黛疑惑的是,作品沒有任何標示與說明,沒有採集地點的紀錄,也不知道創作者是誰。
「⋯⋯沒有名字的人嗎?」小黛和同事們一邊討論一邊想著:「這個姿勢,像在逃避著什麼⋯⋯」層層疊疊的問號,促使小黛開始這趟追尋之路,她不想只是用簡化後的「原住民藝術」理解這件作品,她還想知道更多。在尋找這件藝術品背後故事的過程中,小黛遇見了原住民雕刻師阿峰,這段「藝術指路」的過程,也成為阿峰「身份追尋」的路徑。
▲《月亮的名字》漫畫內頁。
史前館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漫畫出版計畫
史前館指出,2017年,時任文化部部長的鄭麗君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希望對臺灣藝術史進行多元複數藝術觀點的重新研究、詮釋與推廣。史前館便開始執行原住民藝術購藏與特展計畫,同時也希望透過大眾化的方式轉譯,讓1990年代(含之前)在藝術史中相對較邊緣化的原住民藝術得以重新被看見,因此規劃了「重建台灣藝術史」漫畫出版計畫。
今年6月,史前館先是推出重新開幕後的大型特展「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接著在7月底再推出與蓋亞文化合作的《月亮的名字》。策展人、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指出,特展中的子展區「你的名字?『被發現』的佳興部落雕刻師」重新梳理佳興部落雕刻的歷史,漫畫亦取材自佳興部落雕刻師「被發現」的過程,呈現博物館學科分類的轉變、博物館與原住民關係的轉變,以及原住民的身分追尋。
漫畫女主角小黛的原型亦有部分取自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的親身經驗。盧梅芬2005年開始研究屏東佳興部落木雕,「最初確實帶著一點執著,心想這麼厲害的雕刻作品,是誰創作的?如何從日治時期發展至今?」然而,1990年之前,無論人類學、工藝與美術等領域的木雕研究,主要著重在「族群」藝術、較少強調製作者,使許多作品的作者成為「無名者」(anonymity)。
她舉例,佳興部落有些作品已被一些博物館典藏,然而過去人類學博物館的典藏品登錄資料卻沒有製作者、創作時間等資料,主要僅標示族群與採集地。經過近20年的研究梳理,無名者不再是無名者,他們的名字終於清楚地進入公共視野,美術界也重新認識原住民藝術,以重新定義台灣文化的重要歷史轉折,同時回應了「藝術指路」與「身份追尋」兩個重要的當代議題。
▲《月亮的名字》在台東史前館舉行新書座談會。
狼七再挑戰文史轉譯,真實取材、虛構故事
《月亮的名字》這是漫畫家狼七第二部文史轉譯漫畫。談及這一年來創作這部漫畫的心路歷程,狼七坦言,不論是「藝術指路」或原住民與其藝術創作,對他來說都十分陌生遙遠。但經過取材與資料閱讀、撥開層層的學術包裝後,會發現它要追求的其實是非常普世的價值:「想知道自己是誰、想找回自己的名字、找到自己歸屬的地方。」
因此,故事中的主角設計概念,就是希望展現高度的反差,讓兩個南轅北轍的主角,透過一段尋找的旅程去映照彼此的處境。一個是負責「找回名字」的人,一個是「排斥名字」的人。小黛擁有資源、知識與代表學術角度的話語權,但她是一個孤兒,沒有自己的歷史。阿峰擁有深厚的部落血緣歷史和家族情誼,但他沒有詮釋自己的能力。
他們擁有對方缺乏並渴望的東西,各自採取不同的態度去面對,但最終理解放下成見合作,才能讓他們達到彼此期望的目標。兩人之間從性格、價值觀、喜好到習慣都差距甚大,但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最終導引他們到同一個結果,也就是「對自己的重新認識」。
但整個過程確實不容易,他反覆思考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戲劇性的內容,同時避免流於說教。此外,原住民相關內容在台灣當代議題中相對敏感,必須更細緻控制分寸,避免過度演繹,但身為創作者,深刻的剖心挖肺的理解角色也是必要的工作,因此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但這兩個難題最終也回到作品的初衷去處理:他們先是這樣的「人」,然後才是他們所代表的標籤與身分。
讓博物館中的無名者,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
雖然創作過程困難,但狼七也深深被史前館思考的目標感動。狼七說,漫畫出版計畫裡的主旨「讓博物館中的無名者,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也是最初在面對這個陌生題材時繫住他的風箏線。「把名字還給他們」是個非常動人的命題,「博物館的責任、信念、氣度與使命感濃縮在這短短的幾句話裡,讓身為歷史系畢業逃兵的我,非常感動。」
他也記得,疫情三年來從未在都市中標的他,卻在天寬地闊的大武山裡確診。清晨在民宿發高燒醒來,窗外是深藍色朦朧的山和雲,美麗到非常魔幻抽象帶點詭異。「取材回程趕路下山一路飆車,我躺平在副駕駛座上一路發燒咳嗽哀號,眼前天旋地轉,取材時得到的資訊與畫面(木雕圖樣、部落圖騰、神話圖案)全部在眼前跟整座山翻攪旋轉在一起。」那些眼前魔幻的畫面,後來也成為漫畫中小黛的心象和一些畫面的靈感來源。
耗時一年終於完成新作《月亮的名字》,狼七坦言,他希望透過這個故事,讓讀者去同理角色所面對的掙扎與困境,試著對他們的處境有所理解,進而尊重他們的選擇,比如原住民在當代的處境與抗爭,「這是我最想達到的目標。而把名字還給他們,就是第一步。」
負責企劃監修作品的史前館也指出,希望能夠探討「藝術指路」與「身分追尋」等主題,將博物館的使命延伸到當代議題的探討。特展「我是誰?」與漫畫《月亮的名字》亦是讓無名者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的一種方式,通過重新詮釋原住民藝術,呈現出台灣藝術史中的多元性與複雜性。史前館也期待,希望透過漫畫載體,將生硬的知識轉化為人性的故事,進而促使更多觀眾進入博物館,讓曾經的「無名者」,清楚且精彩的進入公共視野。
《月亮的名字》
字,是辨識世間萬物的方法,也是存在的證明——
島嶼上原本的住民,以木雕記錄傳承,鑿出的木屑,承載著他們生命的片段,然而創作者的名字,已被世人遺忘……任職於博物館的女孩,從一件館藏木雕感受到神秘的魅力,她彷彿聽見了遠古的呼喚、看見山中月光,促使她踏上為這件無名藏品找回身分的旅程。
對木雕藝術異常敏銳的博物館女孩、才華洋溢,卻受困於刻板標籤的原住民雕刻師。一個從日治時期至今仍未被實現的約定,牽繫著兩人的相遇,也指向無名木雕被遺忘了的原始創作者……金漫獎年度漫畫得主狼七,攜手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團隊,以筆為刀,刻畫出沈埋於臺灣藝術史中,原住民藝術創作的定位。
尋找佚名木雕師 —— 一趟跨越日治至今的旅程
讓失去創作者名字的藏品,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
以木雕傳承族群記憶,卻留不住自己的名字……
這是人類學博物館的轉變,也是無名藝術家的故事。
新聞來源:蓋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