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植物分類學家的時代」腊葉館常設展,用VR和漫畫解凍標本和他們的故事!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黃梅舒 報導

全台植物標本館藏最豐富的「台北植物園腊葉館」,與文化部費時三年合作盤點近百年文獻,將於10月6日開展的「植物分類學家的時代」常設展,公開珍貴的植物分類與標本研究文史資料。本次常設展也透過VR虛擬實境與「採集人野帳」漫畫風格,呈現標本壓製、上臺紙等製作過程,帶領民眾重溫腊葉館歷史場景,穿越時空,化身為標本館裡「挖歷史的人」。


▲以《採集人的野帳》漫畫風格,將植物標本研究員化身為漫畫中的角色,描繪壓製標本過程中曾發生過的有趣場景。圖片來源:黃梅舒攝

 

從標本採集到分類學,為分子生物科學奠定基礎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為原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是台灣第一座專門為收藏植物腊葉標本所興建的建築物,如今是台北市市定古蹟。談起腊葉館,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前組長邱文良點出腊葉館的三大元素:館、標本、人。為傳承台灣植物研究史,腊葉館於2017年重新開幕,除活化古蹟更推廣環境教育,2020年還曾榮獲台北市文資保存維護譽揚獎。

腊葉館標本藏量為台灣最大,占1/3,名列全球百大標本館。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每一大洲的標本都有收藏。不過,典藏這麼多標本能做什麼?邱文良解釋,標本在學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國內外學者、碩博生研究的參考文獻資料,腊葉館豐富的館藏,也成了許多國外學者合作的對象。


▲以不同生長習性的植物手繪線描圖,搭配展示早年各種野外採集工具。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提供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進一步說明,分類學為各學門的基礎,若要使科學向下推進,需仰賴前期的標本蒐集。若沒有前期的分類,就直接進入分子生物學,很有可能在研究初期便是錯的。因為有標本研究員的採集與辛勞,方能奠定植物分類學的基礎,而標本館就是「分類學家的搖籃」。

 

標本館裡做植物研究的人,也是挖歷史的人

董景生回憶起植物學家徐國士曾對他說:「標本館裡做植物研究的人,也是挖歷史的人,因為他需要知道每一種植物的故事。」植物標本不單單只有環境教育,還包含了文化與歷史。尤其在分子生物學興起之後,這些歷史更需要被保留下來。

本次全新的常設展,除了具備環境教育意涵,同時也是文化資產的傳承。在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的支持與合作下,費時三年盤點與整理累積近百年的「森林與歷史」文物與文獻。參觀本次常設展的民眾,將可一窺難得一見的文史資料。


▲已故的植物學家廖日京捐出大量手稿,常設館的「標本研究與重要研究人物區」,闡述標本製作後的相關研究,同時復刻植物分類學者的日常與工作桌景。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提供

 

VR虛擬實境與「採集人野帳」漫畫風格,重現腊葉館歷史場景

龐大的史料無法一口氣說明完畢,常設展透過平台的建置與科技的利用,讓參觀的民眾使用手機掃描二樓的QR Code詳閱文史資料,還可借閱場內的平板或掃描一樓與館外的QR Code,查看由老照片疊合出來的歷史場景。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是許多植物分類學家、植物迷、老師與學生必訪的標本館,也是許多人學生時代查閱標本的回憶。從日治時期到近代,近百年的歷史,有賴於許多重要推手的默默採集與研究,方有今日豐碩的藏量。藉著本次常設展,從野外走入典藏館,體驗被標本與標本櫃包圍的感覺吧!


▲民眾可借閱館內的平板或使用手機掃描牆上的QR Code,體驗戰後初期腊葉館內的歷史場景。圖片來源:黃梅舒攝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植物分類學家的時代」常設展
展覽時間|2022/10/06(四)起,每週三至週日,9:30-16:30(例假日休館)
*開展首週,每日提供限量迷你植物標本製作,還可蓋特色標本章,體驗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活動已結束)

 

資訊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Top